原標題:內蒙古烏海市延長資源鏈條——依托煤基優勢發展氫能產業
最近,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居民驚喜地發現,當地公交系統升級了——嶄新大氣的氫燃料電池公交車替代了過去的燃油車。全市運營的氫燃料電池公交車達到50臺。
烏海市境內煤炭資源富集,素以“烏金之海”著稱。作為新興工業城市,烏海不斷延長資源鏈條,培育煤基產業,逐漸發展成為全國重要的煤焦化工基地和氯堿化工基地。煤焦化工、氯堿化工兩大產業均副產氫氣,每年產生工業副產氫氣約80億立方米,占內蒙古自治區的75%。發展氫能產業條件優越,前景廣闊。
烏海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建成的國內首條液氫生產線,不僅填補了國內民用液氫的空白,也為當地液氫商業化應用打開了發展空間。“公司是以生產PVC為主的氯堿化工企業,生產過程中產生20%的氫氣一度被當成廢氣排放掉了。”內蒙古烏海化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紅飛告訴記者,利用生產PVC產生的熱裂合成氣制氫,與其他制氫方式相比,具有純度高、成本低的特點。為有效提高能源的全效利用,公司依托現有的氯堿化工循環經濟基礎,規劃建設了年產5萬噸氫能源項目,配套建成400標準立方米的電解水制氫站。采用管道輸送的方式將氫氣直接送往加氫站,為氫燃料轎車、大巴車及工業車輛提供氫氣動力。
與此同時,內蒙古賽思普科技有限公司年產30萬噸“氫基熔融還原法”高純鑄造生鐵項目,目前正在進行大規模中試,標志著世界首創的氫基熔融還原冶煉技術開始在烏海走出實驗室。與傳統的高爐煉鐵工藝不同,氫基新工藝在推動傳統“碳冶金”向新型“氫冶金”轉變的同時,冶煉過程中產生大量的高溫可燃氣體能夠二次利用發電。“除了滿足企業自身用電外,每小時還可以向電網送電4萬千瓦時。”內蒙古賽思普科技有限公司技術開發處主任卜二軍介紹,氫基熔融還原法冶煉項目,簡單地說就是一種使用氫氣作為還原氣體進行煉鐵的技術,每年可利用氫氣1萬噸,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1萬噸。
3年來,烏海市出臺了氫能產業發展規劃,制定了關于加快氫能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、烏海市加氫站管理辦法等多項配套政策。制氫方面,2019年建成投產全國首座日產600公斤、年加注量可達108噸的民用液氫工廠,源通煤化集團等3家企業焦爐煤氣制氫項目正在積極推進前期工作。儲氫方面,東源科技集團已自主開發加氫槍并完成加氫壓縮機樣機制造。加氫方面,建成投產自治區首座加氫站。用氫方面,氫燃料電池公交車、氫基熔融還原高純生鐵生產先行先試。氫能裝備制造方面,海易通集團建成年產2000臺氫燃料電池發動機組裝線。
“雖然擁有較強的工業副產氫氣優勢,但目前發展副產氫氣提純、增加副產氫氣回收量、提高氫能源利用率的企業不多,可提供燃料電池汽車車用氫氣較少,氫源還不足以支撐目前和未來氫燃料電池汽車增長需求。”烏海市能源局有關負責同志表示,烏海氫能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,全產業鏈基礎薄弱,科技創新投入不足,氫能產業在立項、審批、實施、運營、監管等方面存在一定政策空白或機制障礙。今后,烏海市將因地制宜補短板、鍛長板,發展焦爐煤氣、氯堿化工等工業副產氫提純,進一步保障氫氣來源,推進風電、光伏、氫能、氨能融合發展。(記者陳力)
來源:經濟日報